【音樂劇賞析】大幕拉起之時-關於音樂劇的開幕曲

路邊腳踏車聲響、汽車喇叭、行人掃街的聲音一聲一聲傳入房間,狗鳴,教堂鐘聲,然後鬧鐘響起,主角的眼睛張開,彷彿根本沒睡著般開始放聲高歌,對著城市說早安。隨著畫面切換,主角一邊更衣,一邊歌唱、然後她來到大街上、繼續對每個人說著早安。最後她唱出,有一天她也會像這個城市一樣可人、討喜。




這是2002年音樂劇「髮膠明星夢」中的第一首歌曲情境< Good Morning Baltimore>,也是一首十分典型的音樂劇開幕曲(opening number)。

< Good Morning Baltimore>

我們同樣看到另一齣音樂劇「朝九晚五」,同樣以鬧鐘聲開場、幾乎用一樣的節奏描述了從起床到出門上班(上課)的過程,實際執行在舞台上的效果簡單而有效。


在"Hairspray"開幕曲< Good Morning Baltimore>歷經五分鐘的進程中,我們一步一步認識了故事背景、主角個性、與主要角色動機。節奏快速準確、不需要太多戲劇衝突,卻巧妙地讓觀眾進入故事之中。而「朝九晚五」的開場也更快速地建立起了三個職業婦女的人生背景、角色個性、與角色動機。

為什麼兩齣不同的戲,會用幾乎相同的概念去處理開場?既然為音樂劇的第一首歌,想必十分重要,如何成功的製作出一首好的開幕曲。這其中是否有公式可尋,我對這件事起了莫大的興趣,所以開始回億各大音樂劇的開幕曲、整理出幾種分類:

1.眾人同唱
這或許是最常見的一種,利用群唱的舞蹈、齊唱或重唱的華麗,直接吸引你的眼球。不論是較早期的音樂劇、或最新的音樂劇,都不難見到這樣的模式。也有許多開幕曲會先讓主要角色在聚光燈下唱個引子,但最後導演一定會拉到一個能讓所有人高歌的大環境中。譬如"Pippin"的<Magic to do>又或 "Wicked"的<No one mourns for the wicked>,和經典的"Lion King"開場<Circle of life>
<Magic to do>
<Circle of life>

2.說書人唱
大部分有說書人角色的劇本,會讓迷人的說書人提早出現,一邊建立起說書人於劇本中超然的敘事角度,一邊藉由打破第四面牆、直接跟觀眾對話,讓觀眾難以無視。譬如"Cabaret"中的說書人以開始故事,又或者"Notre dame de Paris"中的說書人以< 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一首歌打開故事的書頁。

< Willkommen >

<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

3.樂團先唱
大幕起之前或之後,用一首樂團演奏的磅礡大歌來幫把主旋律、故事發展、轉折都先丟給觀眾吧,這種稱為Overture的曲子在現代音樂劇演出中越來越少見,或許是因為現代社會的快速步調讓人越來越愛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看戲。但是好的Overture如好劇一般長存,從"Carousel"到"South Pacific"到"Chicago",這些Overture是音樂劇源自古典音樂的證明、更是現代觀眾一窺經典音樂劇的最佳入口。

關於Carousel開幕曲 " The Carousel Waltz"的介紹



<Overture>from "South Pacific"

主角獨唱與其它
單人獨唱與其他比較少見的處理方式,如以數來寶開場的"The music man"、著重舞蹈開場的"A chorus line"或是將主角偷渡為說書人的"Le petit de Prince"、或劇本結構上就多出一整個序場的"Sweeny Todd",都算是非典型的安排。

"The music man" opening number

當然,音樂劇如同其他藝術一般,只能看出大略輪廓或原理而永遠無法死硬規範。或許最重要的定義只有「靠著一首精彩的好歌,讓觀眾忘記進劇場前的種種一切、並清楚交代背景、建立角色性格與動機、為後續故事鋪路」,只能要達成這件事,各種方式、方案,技法都是好的。

2013 Tony award Opening 

留言